My responsibilities
面向“scribe 赛道”的竞品分析,梳理与 Lillup 使命的一致性/差异性
End‑to‑end 产品设计(研究框架、洞察提炼、流程设计、交互与信息架构、Hi‑Fi)。
The impact
团队层面:这套分析和设计输出,帮助团队第一次明确了 Lillup 与其他 scribe 产品的根本差异。我们不再把自己定位为“会议效率工具”,而是“技能验证器”,这为后续的产品战略定下了基调。
产品层面:通过引入 Skill Tagging、Timeline Tracker、Collaborative Endorsement,我们把“转录”升级为“成长证据链”,使功能和用户的核心价值强绑定。
用户价值:用户不再只是获得一份“会议纪要”,而是能看到自己技能成长的轨迹,甚至获得他人的背书。这不仅提升了自我认同感,也增强了技能的可信度和可展示性。
未来潜力:通过区分 Cloud vs Embedded 能力,我们为未来国际化、多语言、多角色场景提前预留了扩展路径,让产品能以低门槛切入、逐步拓展。
key reflections
分析不是复制,而是聚焦与取舍
一开始我以为竞品分析就是“谁做了什么”,但真正有价值的是:我们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正是通过对比,我才抓住了“成长证据”这个独特定位。设计不是堆功能,而是回答“为什么”
在 Hi-Fi 阶段,我强迫自己在每一个界面前问:这个元素是否在帮助用户证明成长?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砍掉或后置。决策意识比产出更重要
这个项目让我意识到,设计师的价值不只是画图,而是要能解释 为什么要这么做。从低打扰的会中交互,到证据可追溯的后置逻辑,再到社交化的验证机制,每一个设计决定都来源于用户价值与产品战略的结合。未来思维:今天 vs 明天
我学会了在当前 MVP 的落地和未来国际化扩展之间做平衡。Embedded vs Cloud 的分层、Role/Language 的预留,都让我感受到一个产品不止要解决眼前问题,还要有成长空间。
Challenge 1
从模糊到清晰 —— 竞品分析与定位
Define Scope
从“不懂 scribe analysis”到建立一套能指导决策的研究问题
接到任务时我并不熟悉“scribe analysis”。我没有直接“看一圈 UI 就结束”,而是先反推业务目标:我们最终要让用户的“技能被看见/被认可”。因此我把研究问题限定为三组:
输入方式:语音/屏幕/文本?实时/离线?对会议情境有多打扰?
输出目标:是“转录文本”“会议摘要”“SOP/指南”,还是能直接服务技能验证的证据?
对象与商业模式:面向医生、知识工作者、销售?收费方式与复杂度如何影响功能取舍?
我据此搭建了比较框架(公司、行业、Scribe 类型、AI 集成、目标用户、关键功能、差异化、用户流、示例链接、关键要点),确保后续不是“罗列”,而是能支持产品选择。
Landscape
Segmentation
把市场切成三块:医疗合规、效率工具、销售复盘——Lillup 的位置不在这三块里
把 Nuance/Abridge/DeepScribe、Otter/Scribe、Gong/Intercom 等放进框架后,模式非常清晰:
医疗强调实时记录 + 合规审查;
通用效率强调快启用 + 易分享;
销售/客服强调洞察复盘 + 业绩转化。
这让我做出第一个判断:他们的“输出形态”并不等于我们的终局。我们的用户需要的是能沉淀到“Skill Passport”的可验证证据,而不仅是“更快的转录/摘要”。于是我把“输出对技能的直接效用”作为评估权重,开始寻找能从“文本→证据”跨越的设计抓手。
Synthesis
→ Product Hypotheses
Platform &
Roadmap Decisions
云端 vs 本地(Embedded):为“免费普惠 + 可扩展 AI”做平台级取舍
结合技术与成本,我与团队把能力拆为:
Embedded(端上完成,零门槛、离线可用):自动保存、基础转录、PDF 导出、基础里程碑标注;
Cloud(云端模型,算力强、可扩展):情绪/语义聚类、跨语言识别、生成式摘要与洞察。
路线分两步:Step 1 做好移动端 Scribe(B2C 免费、可离线);Step 2 演进到 Web Notebook(更强的整理与协作)。这保证我们能先把“证据采集”做稳,再逐步提升“证据加工”的智能化。
Challenge 2
从流程到界面 —— 设计决策与落地
在揭示了群体旅行规划中的核心痛点之后,我面临一个关键问题:
“如何把这些洞察转化为真正能改善体验的解决方案?”
这个挑战相当复杂——既要解决信息获取的可靠性问题,又要兼顾协作式决策,还必须保证整体体验直观、有趣。站在写满研究笔记的设计墙前,我同时感到兴奋与压力。
“这是一个重新想象人们如何一起规划旅行的机会,” 我心里想,“但我该从哪里开始呢?”
User Flow
把“输入—加工—验证—沉淀—展示”串成一条路,而不是一堆功能
我先把全链路拉直:
Dashboard → Meetings(会前)→ Live Capture(会中)→ Transcript & Milestones(会后即刻)→ Adaptive Insights(聚类归纳)→ Reflection Nudge(内化)→ Skill Passport(沉淀、分层呈现)→ Collaborative Endorsement(社会验证)→ Settings/Preferences(角色与语言个性化)。
原则:会中尽量低打扰、把高认知动作后置(如编辑/背书);任何能自动化的事先自动,关键节点提供可控纠错(Tag 可改、Milestone 可撤)。这保证了“采集不中断、证据可校正、成长可循环”。
Design Decision
在确定了核心方向之后,我将重点放在那些至关重要的设计决策上——它们将直接决定体验的成败:
设计决策1:
Live Capture & Transcript
把“记录”变成“发现技能瞬间”的起点:低打扰+可操作的自动化
Live Tips & Milestone Suggestions(会中右侧栏):只显示轻提示与“可一键确认”的里程碑建议,避免用户分心;
Mark Skill Milestone(会后主按钮):把“确认为里程碑”后置到会后,先记录、后判断;
Language Mismatch Detection:自动检测语种差异并提供“Adjust Settings”,提升跨语种准确率与信任;
Resilience:离线/网络抖动时显式提示“Device STT is offline”,保证预期可控。
为什么这么做:实测中“会中做复杂操作”会打断参与度;而把“确认/编辑/标注”后置,既不牺牲证据采集,又能在会后以更清晰的心态完成从文本到证据的转译。
设计决策2:
Adaptive Insights & Skill Passport
让摘要不是“终点”,而是“通往技能护照”的桥
Adaptive Summary(按主题/情绪聚类):把项目澄清、团队士气、预算约束、战略举措等自动聚类;每条卡片直达原文上下文 → 可追溯;
Skill Tagging(自动+手动校正):从聚类与里程碑中抽取“技能证据条目”,允许用户修正并添加例证;
Skill Passport 展示结构:按Communication/Technical等大类分组;卡片包含等级(Advanced/Proficient…)+ 语义标签(Interpersonal/Quantitative…)+ “View Insights”入口;
Reflection Nudge:在会后 24h 给到轻提醒,促使用户将新证据与“成长叙事”关联。
为什么这么做:我们要把“摘要价值”转化为“可验证成长路径”。因此 UI 必须让证据可追溯、可编辑、可分层呈现,并通过反思把“事实”升级为“能力叙事”。

设计决策3:
Social Proof & Personalization
可信度与可持续:背书流、Dashboard 闭环与角色/语言设置
Collaborative Endorsement:将背书做成独立流(邀请同伴/生成外链/预览文案/一键复制/提交),与转录分离,降低扰动并提升完成率;
Dashboard 设计:并置 Quick Overview(总会议数、Insights 生成数)+ Upcoming Meetings + Recent Insights,让用户看到“输入→输出”的习惯闭环;
Preferences/Role & Language:允许切换“Individual Contributor”等角色开关(如 Coaching Tab、Auto‑Summarize、通知、语言),满足不同人群的心智与隐私偏好。
为什么这么做:可信度来自“社会验证”与“可自我控制”;留出角色与语言维度,既呼应了多语言/多角色的未来需求,也能提高留存与口碑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