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Together:和伙伴一起探索世界

GoTogether:和伙伴一起探索世界

My responsibilities
  1. 主导端到端的 UX 流程,从探索性研究到最终 UI 落地

  2. 负责与 25+ 名结伴出行者进行定性研究,并分析 100+ 份调研问卷数据

  3. 设计协作式规划流程、线框图与投票系统原型

  4. 建立完善的组件体系,专为社交互动模式进行优化

The impact

作为 GoTogether 的lead designer,我直面群体旅行规划中众所周知的难题——这个过程往往支离破碎、充满冲突。我将其重塑为一种民主、愉快的体验,让团队在旅程尚未开始前就已被凝聚在一起。

通过引入以透明投票为核心的协作式决策模型,我打造的解决方案被用户称为:
“彻底改变了我们一起规划旅行的方式。”

  • 规划完成率相比传统方式提升 72%

  • 平均规划时间从 2 周缩短至 3 天

  • 根据行后调研,整体旅行满意度提升 68%

key reflections

Collaboration by Design:

GoTogether 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它能够自然而然地引导用户达成共识。通过可视化偏好、让决策过程透明化,我们把原本的摩擦源,转化成了建立连接的契机。

Structure Creates Freedom:

看似矛盾的是,一个有结构的规划框架反而增强了用户的创造自由感。明确的流程消除了不确定性和协商中的摩擦,让团队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在探索的兴奋感上。

Data-Informed Empathy:

在设计投票机制时,平衡量化指标与情感反馈至关重要。使用数据表明完成率有所提升,但定性反馈则揭示了另一层价值——成员在群体中“被倾听”的情感满足感。

Challenge 1

从假设到洞察 —— 揭开群体旅行规划背后的真实面貌

Journey to Discovery

我想和你分享 GoTogether 的设计历程,这是一款协作式旅行规划应用。它最初源自一个关于群体旅行痛点的假设,最终却演变成一系列以数据驱动的设计决策,彻底重塑了旅行规划体验。

在一次为东京之旅做规划的过程中,我亲身感受到了协调多人偏好的挑战。尽管大家都满怀期待,但我们在选择景点、安排行程、以及处理群体沟通时都遇到了困难。经过数小时在不同应用间来回切换、不断发送消息之后,我开始思考:
“难道没有一种更好的方式,让我们一起规划旅行吗?”

Initial thought

在最初接触这个问题时,我对群体旅行规划的难点有过一些假设:

  • 我认为旅行者常常在商业化推广中难以找到可靠的信息

  • 我怀疑偏好的冲突是带来最大挫败感的原因

  • 我觉得预算差异可能是主要的紧张来源

但我盯着写满草图的白板,心里也在问自己:
“这些假设真的真实吗?我该如何验证这些是否是旅行者面临的真正痛点?”

答案很明确——我需要开展真正的研究。随着我开始规划一场全面的调研,我的心跳加快,因为我知道,这项研究要么印证,要么彻底推翻我最初的想法。

The breakdown

Revealing the Reality

我以系统化的方式开展研究,结合多种方法以获得一个全局性的视角:

Competitive Analysis

我研究了市面上现有的解决方案,分析了它们的优劣势。当我逐一整理 Wanderlog、TripIt、Trippy、Funiday 和 Passporter 的功能时,一些规律逐渐浮现。

我注意到,尽管许多应用都提供了基础的行程规划功能,但在协作性功能上却普遍不足。
我一边绘制功能对比图,一边心想:
“这很有意思,但真正的旅行者又是如何看待这些解决方案的呢?”

我研究了市面上现有的解决方案,分析了它们的优劣势。当我逐一整理 Wanderlog、TripIt、Trippy、Funiday 和 Passporter 的功能时,一些规律逐渐浮现。

我注意到,尽管许多应用都提供了基础的行程规划功能,但在协作性功能上却普遍不足。
我一边绘制功能对比图,一边心想:
“这很有意思,但真正的旅行者又是如何看待这些解决方案的呢?”

我研究了市面上现有的解决方案,分析了它们的优劣势。当我逐一整理 Wanderlog、TripIt、Trippy、Funiday 和 Passporter 的功能时,一些规律逐渐浮现。

我注意到,尽管许多应用都提供了基础的行程规划功能,但在协作性功能上却普遍不足。
我一边绘制功能对比图,一边心想:
“这很有意思,但真正的旅行者又是如何看待这些解决方案的呢?”

Survey Insights

我设计了一份问卷,面向有过群体旅行经验的人群。结果非常有启发性:

  • 50% 希望获得更个性化的行程推荐

  • 45% 需要更好的沟通工具

  • 40% 想要更方便的行程协调工具

  • 只有 25% 提到共同费用管理

最引人注目的是,当被问及群体旅行中最重要的需求时,高达 80% 的人提到了高效的沟通与协调

深夜分析数据时,我感到自己的最初假设正在发生转变:
“预算差异原来并不是主要问题,核心挑战其实在于对齐与沟通。”

User Interviews

为了获得更深入的理解,我进行了多轮深度访谈。其中一位受访者的评论让我印象深刻:

“策划我们的家庭聚会旅行简直是一场噩梦。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但没有简单的方法去了解彼此的偏好或对选项投票。最后我们得到了一份谁都不太满意的行程表。”

随着更多故事的收集,我开始发现一些与问卷数据相呼应的共同点,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强的情感背景。挫败感不仅仅来自于实际操作上的困难,更深层次的是——人们觉得自己没有被真正听到,也难以在意见分歧中达成共识。

Key Insights Emerge

经过数周的研究、分析,以及无数个被便利贴包围的深夜后,一些清晰的模式逐渐浮现出来。我最终确定了两个主要痛点:

随着这些洞察逐渐清晰,我心中涌现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这不仅仅是做出更好用的工具,” 我意识到,“而是要打造一个能够促成有意义协作、并帮助达成共识的系统。”

带着这些洞察,我已经准备好从问题定义迈向解决方案的设计,并且对旅行者真正需要的东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Challenge 2

为共识而设计 —— 数据与共情如何塑造 GoTogether

在揭示了群体旅行规划中的核心痛点之后,我面临一个关键问题:
“如何把这些洞察转化为真正能改善体验的解决方案?”

这个挑战相当复杂——既要解决信息获取的可靠性问题,又要兼顾协作式决策,还必须保证整体体验直观、有趣。站在写满研究笔记的设计墙前,我同时感到兴奋与压力。

“这是一个重新想象人们如何一起规划旅行的机会,” 我心里想,“但我该从哪里开始呢?”

Exploring Solutions

Course Selection: The Power of Simplicity

解决痛点一 —— 如何提供可信赖的旅行推荐

我首先通过绘制草图来探索不同的方法,帮助用户发现值得信赖的旅行信息。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我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各种可能性:

我探索了多种解决方案,从专家精选内容到 AI 推荐都有尝试。但最终脱颖而出的是一种社区驱动、带有验证机制的模式

在绘制这个概念时,我想起了一位用户访谈中的一句话:
“我更相信朋友的推荐,而不是任何旅游网站。”
这句话让我深有共鸣,也让我意识到——在建立信任感时,社交验证的力量不可忽视

数据同样支持这一方向。当我分析各类旅行平台时发现,拥有强大社区元素的平台往往能带来更高的用户满意度和更长的使用时长。

在从用户价值、技术可行性和商业可持续性等维度综合评估后,我最终决定设计一个 “真实体验(Real Experiences)” 功能:

  • 突出展示经过验证的用户原创内容

  • 引入验证系统以确保内容的真实性

  • 支持按特定偏好进行筛选

Design Decision

Refining the Design with Critical Details


在确定了核心方向之后,我将重点放在那些至关重要的设计决策上——它们将直接决定体验的成败:

在确定了核心方向之后,我将重点放在那些至关重要的设计决策上——它们将直接决定体验的成败:

在确定了核心方向之后,我将重点放在那些至关重要的设计决策上——它们将直接决定体验的成败:

设计抉择 1:

如何打造高效的投票体验

我需要确定投票机制该如何运作。经过测试不同方案后,我最终采用了一个简单的点赞/点踩系统,并显示票数

这一方案在可用性测试中的表现最佳,用户完成投票任务的速度比复杂的评分系统快了 40%

在观察测试过程时,我记下了自己的想法:
“投票本不该让人过度思考。保持简单,才能让注意力集中在协作本身,而不是操作机制。”

设计抉择 2:

如何呈现行程信息

在设计最终的行程视图时,我尝试了列表式地图式两种呈现方式。研究结果清楚地表明,用户需要两者兼具:

  • 地图用于建立空间感知

  • 列表用于理清时间顺序

因此,我将两种视图进行了整合,并设计了流畅的切换,让用户能够根据当下需求自由选择。

Hi-fi

© 2025 Liya Zhang | Made with

in Wonderland

© 2025 Liya Zhang | Made with

in Wonderland

© 2025 Liya Zhang | Made with

in Wonderland